一位老年人在校持續(xù)讀了20年!這并非個案,“只讀書不畢業(yè)”成為上海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的普遍現象,每年招生學員中超過70%是“老面孔”。上海市政協(xié)委員馬馳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員會在大會發(fā)言中提出,破解老年教育“一座難求”“只讀書不畢業(yè)”“學無可學”“線上困境”等難題,應該順應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潮流,大力發(fā)展適合老年人的各項教學手段,在這個過程中,要充分發(fā)揮社區(qū)教育功能。
這確實觸到了更多老年人的一個痛點。梳理媒體報道,老年人在校持續(xù)讀20年并非個例,武漢老年大學一老人在校讀了32年,甚至子女紛紛加入陪讀行列。有幸進了老年大學的老人,會特地要求留級或者再選擇其他學科。這成為各地公辦老年大學的普遍現象。
究其原因,一是課程豐富,學費低廉。以媒體報道的某地老年大學為例,學校有上百門課程,每周上一次課,每次課為兩小時的班級,學費標準為100元/學期,學費中單位報銷標準為50元。這個標準,在社會上的學習班,可能也就上一次課??梢哉f,財政補貼讓公辦大學如魚得水,民辦老年大學卻連連叫渴。
二是現在的老年大學已經不僅僅只是受教育的地方。一些老人進老年大學,并非完全圖學費便宜和課程豐富,他們更多地是滿足社交需求,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成長,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。
但是,放到更廣的層面來看,這對那些上不了老年大學的更多老人是不公平的。這就需要改進老年大學管理辦法,給老年人教育送出套裝大禮包,讓老年大學“云課堂”走進社區(qū)、家庭,通過充分發(fā)揮社區(qū)功能,滿足老年人對教育、社交、養(yǎng)老的綜合交叉性需求。同時,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,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進社區(qū),與物業(yè)合作,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服務。
去年底,浙江老年大學華數電視課堂開通?!霸普n堂”打通了學校與家庭的應用場景,以此為全省76萬離退休干部及更多社會老年人開設居家學習的新窗口、新平臺。老年朋友們在家就能實時學習,大屏觀看避免眼睛疲勞,也不用擔心流量超標,不會熟練操作手機的老人,同樣可以做到無障礙學習。
對同時有社交需求的老人來說,則需要社區(qū)把養(yǎng)老、教育、娛樂幾種形式進行不同形式的組裝。對某一門課程共同感興趣的,可以由街道社區(qū)黨建服務中心提供場所和相應服務,讓老年人共同收看“云課堂”來進行學習交流。同時,還可根據街道社區(qū)的具體情況,通過錄制老年人保健科普以及防騙知識等,滿足老年人更多需求。而養(yǎng)老機構也可把社區(qū)養(yǎng)老與老年教育組合,有自理能力老人可以在養(yǎng)老機構同時學習各種課程。
當然,這或許增加了本來就負擔較重的社區(qū)工作量。這就需要社區(qū)工作提高自治自助能力,鼓勵才藝和社交能力突出的老年人組建各自的圈子,成立各種形式的“代表隊”,具體事宜交給代表隊來干,社區(qū)只負責申請相應補貼,以及為代表隊提供相應方便。在今年北京的兩會上,北京市政協(xié)委員王濤也建議,設立“老年人培訓老年人”模式。在相應教學系統(tǒng)中設置“優(yōu)秀學員”或“經驗分享”板塊,讓老年人來教授老年人,老年人之間互相交流并學習,有助于提高興趣與熱情,更有榜樣作用和激勵效果。
總之,滿足老年人教育、社交、養(yǎng)老等需求,在老齡化社會日益重要。在今年已經召開的一些省市的兩會上,老年人需求都是熱門話題。如何通過共享共建來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更多要求,讓更多人有更多公平獲得感,還需要各地更多創(chuàng)新探索。(丁慎毅)